COPYRIGHT?廣州慧正雲科技有限公司 www.hzeyun.com 粵ICP備1813696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201000
來源:中國化工信息周刊 2025-01-15 09:20
近日,碳纖維複材領域突破性技術應用成果頻頻發布。
1月10日,全球首列碳纖維地铁列车“CETROVO 1.0碳星快轨”,在青岛地铁1号线正式上线,投入商业运营。相较于传统金属材料车辆,CETROVO 1.0碳星快轨车体减重25%,转向架构架减重50%,整车减重约11%。车身更轻跑起来更节能,运行能耗降低7%。
2024年12月29日,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國鐵集團”)發布了全球運營時速最快高鐵列車CR450動車組樣車。車身應用了大量輕量化新材料,實現動車組整車運行阻力降低22%,減重10%。
2024年9月10日,由中車齊車公司、國家能源集團鐵路裝備公司和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院聯合研制的全球首批碳纖維複合材料輕量化重載鐵路貨車正式下線。技術團隊經過三年協同攻關,終于成功研發適用于重載鐵路貨車領域的先進碳纖維增強樹脂基複合材料,攻克了複合板材大部件一體化制備等關鍵技術難題,該材料比強度、比模量分別爲鋁合金材質的3~5倍和1.5~1.8倍,能夠更好地滿足重載鐵路貨車的輕量化和大部件生産使用要求,具有更輕更節能、強度更高、環境適應性更強等技術優勢。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全球氣候變暖問題逐漸加劇,能源消耗持續增長,輕量化技術在“雙碳”背景下應運而生且發展迅速。碳纖維複合材料憑借其低密度、高強度、耐腐蝕、可設計性強等優異的物理和機械性能廣泛地應用于航空航天、能源、體育用品、汽車以及建築補強等衆多領域。尤其國家已將低空經濟提升至戰略新興産業的高度,碳纖維複合材料將成爲低空經濟“起飛”的關鍵材料。
行業快速發展
2019—2023年是我国碳纖維产能的爆发期,五年产能翻了近五倍;2024年,國內产能增速减缓,新增投产项目进入冷静期。截至2024年底,國內碳纖維年产能达135500吨,新增产能15300吨,产能增速为12.73%,产能增速较2023年放缓,但新增的产能産品类型趋于丰富。主要新增产能集中在山东、江苏、河北等地,新增产线主要涉及到的産品是国产T300级别、T700级别及以上12K、24K及少量高强高模産品。
據統計2024年,國內碳纖維産量59044噸,較2023年産量增速8.16%。目前國內市場供應充足,各企業新項目進度放緩,投産時間多有推遲;多數企業維持低負荷穩定生産,積極去庫存。
根据我国碳纖維产能分布情况,华东、东北及西北三个地区是我国碳纖維的主要供应地区,合计占比92.77%。具体来看,华东地区碳纖維研究起步较早,形成“多点、多形式”发展的局面,産品类型丰富,下游衍生品较多,碳纖維供应占比约37.53%;东北地区碳纖維产能占比排名次之,占比约30.89%,东北地区碳纖維产能集中度较高,主要集中在吉林省;西北地区碳纖維产能排名为全国第三位,占比约24.35%,近年来因能源优势吸引部分企业投资,成为全国碳纖維主要生产地之一;华北地区碳纖維产能位列全国第四位,其占比约为6.64%,其他地区占比合计不足1%。
國産替代加速
碳纖維属于高技术密集型産品,操作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昂,行业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从全球市场格局来看,碳纖維核心生产技术仍然主要掌握在美国和日本等少数国家手中,代表性的国外企业主要有日本东丽、日本帝人/东邦、日本三菱、美国赫氏、美国卓尔泰克、德国SGL、土耳其阿克萨、韩国晓星、比利时索尔维/美国氰特、俄罗斯UMATEX等。
近年來,國內碳纖維企業也在迅速發展壯大。在領先企業的引領下,國內碳纖維廠商通過技術研發和創新已經形成了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國內碳纖維主要有台灣台塑、光威複材、中複神鷹、中簡科技、吉林化纖(吉林碳谷、吉林寶旌、吉林凱美克)、山西鋼科、恒神股份、浙江寶旌、上海石化等企業。碳纖維産業鏈包含了從原料提煉到最終成型的全過程。
頭部企業盤點
光威複材
光威複材成立于1992年,并于2017年在深交所上市。2005年,光威複材成功突破T300级碳纖維工程化关键技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小丝束高性能碳纖維工程化关键技术的国家之一。
公司专业致力于高性能碳纖維及複合材料的研发,目前已构建起从原丝开始的碳纖維、碳纖維织物、碳纖維预浸料一直到碳纖維複合材料制品的全产业链布局。其産品主要涵盖 GQ3522(T300级)、GQ4522(T700级)QZ5526(T800级)等各型碳纖維及複合材料。
中複神鷹
中複神鷹成立于2006年,于2022年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是一家集碳纖維及其複合材料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中複神鷹系统掌握了T700级、T800级、M30级、M35 级千吨级技术以及T1000级、M40级百吨级技术,在國內率先实现了干喷湿纺的关键技术突破和核心装备自主化,拥有成熟的万吨级碳纖維生产制造技术。公司産品基本实现了高强型、高强中模型、高强高模型各类型碳纖維的品种覆盖。中複神鷹总产能已达到2.85万吨,产能规模跃居世界前三。其中连云港基地年产能为3500吨,西宁基地年产能为25000吨,当前公司正在连云港基地新建年产30000吨的碳纖維项目。
吉林化纖
吉林化纖集团始建于1960年,是以人造丝、腈纶纤维等传统制造业为主的企业。近年来集团凭借构建了从原丝到碳纖維,再到複合材料的完整产业链。吉林化纖集团旗下拥有三大碳纖維生产基地:吉林国兴碳纖維专注于大丝束碳纖維的生产;吉林化纖是化纤集团旗下的上市平台,是粘胶纤维的领军企业,积极进行碳纖維产业的战略布局;吉林凯美克主要生产小丝束碳纖維,是吉林化纖股份的全资子公司。
上海石化
2018年3月,上海石化成功试制48K大丝束碳纖維。2022年10月,2.4万吨/年原丝、1.2万吨/年48K大丝束碳纖維项目首期两条生产线开车成功,上海石化成为國內第一家、全球第四家掌握大丝束碳纖維生产技术的企业。2023年初,上海石化24K碳纖維産品成功在该公司1500吨/年碳纖維生产装置批量化生产。2024年,上海石化48K大丝束碳纖維项目将全部建成投产,达到2.4万吨/年原丝、1.2万吨/年大丝束碳纖維产能。至今,上海石化已累积获取了251项碳纖維相关专利和46项碳纖維複合材料专利。此外,公司成功研发并实现了48K大丝束碳纖維的量产。
中簡科技
中簡科技专注于航空航天领域碳纖維研发生产,是国产ZT7系列高性能碳纖維的稳定且批量的供应商,同时还具备生产高强型ZT8系列、ZT9系列碳纖維以及高模型ZM40J碳纖維的产业化实力,産品性能达到国际领先巨头水平,单一航空航天客户销售额占比近八成。
推荐産品更多>>
最新求購更多>>
投稿报料及媒體合作
E-mail: luning@ibuychem.com